背景:精益创业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创业和工作方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facebook的成功,印证了精益创业模式的效能。我花了3周时间细读了《精益创业》这本书,它其实只告诉我们一件事:如何建立起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下面是我对本书精髓地归纳和阐述,希望能帮助读者快速理解。
一.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
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有几个定义:解决用户问题,对用户有长期价值,有清晰增长模式。
1.解决用户问题和长期价值
任何业务和产品都是基于一个价值假设。“假设用户有一个问题,新业务为用户解决了,所以用户会使用产品。”这是业务的核心基础,必须快速验证新业务确实满足以上假设。
长期价值指,解决用户的问题不是一锤子买卖,用户反复需要使用产品解决问题。市面上很多昙花一现的明星产品,比如脸萌,小咖秀。用户使用的初衷在于新颖,有趣,炫耀。这类需求需要持续不断玩法创新才能满足。单一创新而后续乏力,对用户过了新鲜劲,自然放弃,没有长期使用价值。正面例子是短视频社区—抖音,创新拍摄玩法,新品类内容扩展牢牢抓住了年轻人娱乐消费诉求。
2.清晰的增长模式
增长模式,即产品获得用户增长的途径。有以下三种增长引擎。
(1)黏着式增长
名词理解起来有点拗口。其实指用户使用产品后,部分对产品产生了黏性,成为了老用户。而部分放弃产品,成为了流失用户。与此同时,新用户不断涌入。新用户与流失用户之间差值就是黏着式增长的核心动力,即新增用户率—流失用户率,称为复合增长率。大部分建立一项可持续发展业务的产品都依赖这种增长模式,所以必须重点关注增长核心指标—复合增长率,以此判断下一步方向。到底是新用户增长乏力,重点投入资源到新用户拉新中;还是老用户流失率高,重点投入打磨产品核心功能上。
(2)病毒式增长
当前最流行病毒式增长例子就是直播答题的复活卡。当你为了获得一张复活卡,会主动将产品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传播范围滚雪球式越来越大。所以病毒式增长的核心在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和扩散到周围社交圈,形成滚雪球式的效应。注意这里传播不是指口碑效应,口碑是用户使用后觉得好而主动推荐,而病毒式增长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默认产生的传播和影响行为。再举一个例子,微信圣诞节做的“给我一个圣诞帽@微信官方”活动,你想参与这个活动,就必须将消息转发到朋友圈,这样不由自主影响到了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再参与进行下一步扩散。衡量病毒式增长核心指标为“病毒系数”。即一个用户会带来多少新用户,这代表了病毒式扩散速度。一个好的模式,比如圣诞帽活动,一个用户参与转发了,可能会带动朋友圈几十个好友参与,这样病毒系数就是几十,快速形成风暴。如果一个增长模式的病毒系数>1,那增长模式是正向的;如果<1,那这样增长模式将很快陷入停滞。病毒式增长核心在于提高“病毒系数”。
(3)付费式增长
付费式增长常见于付费产品。比如在线培训,每一个新用户需要付费才能获得服务,新增就是要找到下一个付费用户。一个用户产生付费收入减去获得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剩下的差额为边际利润。这就是付费式增长的核心指标。如果边际利润为正,即产品可以取得增长,边际利润越大,增长速度越快。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产品利润用来取获得新用户,利润越多用来拉新投入越大,增长自然越快,慢慢形成正向循环。
一个可持续业务,一定有一个清晰的增长引擎,这是支撑产品增长的核心假设。如果没有一个清晰和正向增长引擎,产品关门是迟早的事情。很多老的产品已经陷入衰退期,但是市场部门还是大手笔投入拉新,试图通过这些手段力挽狂澜,但是没有健康增长引擎,这些市场投入也只能起暂时作用。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业务。衡量一下你所做的事情,是否都符合以上指标,如果不是,就要警惕考虑转型了。
二.如何进行新业务的实践
简单概况为:通过“开发-测量-认知”的工作循环,获取经证实地认知,不断完成阶段性目标。由于是外文翻译,听起来拗口,下面具体拆解一下。
1.“开发—测量—认知”的工作循环
简单理解就是以不断快速实验验证你的产品假设,以此找到正确的方向的方法。我们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基于假设,假设我们的用户需要这样一个东西,假设用户的场景是这样,而假设的东西需要验证。当我们假设一个需求时,在没有把握时,需要快速投入真实用户中进行测试,以此校正我们的理解,有可能我们假设是正确的,那下一步就是继续扩大投入;或者假设与真实用户诉求有偏差,下一步就是快速调整甚至转型。每完成一次假设验证后,我们就对用户和业务理解加深了一次,通过不断的假设验证之后,我们就能慢慢摸索出正确方向并朝之前进。
“认知”就是我们实验之后得到的反馈,是经过证实的认知。“测量”就是实验过程。“开发”就是实现功能过程。“开发-测量-认知”的工作循环,其实是反向运作的,首先我们有一个“未证实的认知”(假设),然后我们将其快速“开发”(实现假设)出来,再去“测量”(实验),然后获得了“经证实的认知”(真实反馈)。我们将这个循环不停快速滚动起来,滚动速度越快,产品越敏捷,越能获得更多的反馈,这是精益创业的一大核心。
那么如何去操作这样一个循环呢?我们首先要找到“信念飞跃式”假设并验证它们。
2.信念飞跃式假设
在所有的假设中,决定我们生死的有两个假设,分别为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称之为信念飞跃式假设。之所以叫信念飞跃,因为他们太重要了,如果假设为真,那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真正飞跃和突破。
(1)价值假设
价值假设非常简单,即所做的业务是不是真正对用户有可持续的价值,是不是用户真正的需要的。这是我们首先要验证的假设,如果这关验证不了,那么我们做的就是伪需求,是我们YY的东西。没有什么比认真地做一件错误的事情更浪费的了。
(2)增长假设
即上文所说的,业务靠什么增长引擎增长,是否能真正靠这种方式获得增长。一个业务只有明确对用户有长期价值并能有健康增长的引擎,才是值得投入的。我们首要的实验就是要验证和确保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趁早调整和转型。
那么如何去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呢?
3.最小可行化产品
我们的目标是验证假设,那么我们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凡是和验证假设没有关系的工作全部都是浪费,这就是最小可行化产品的来源。精益创业的核心理念就是杜绝浪费,杜绝不必要的工作。既然我们是为了验证,那么在能达到验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快得到反馈。所以我们会去尝试开发最小可行化产品,它除了有满足验证假设所必须的投入和功能之外,其他都不要加入,称之为最小可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它的实现方式不尽相同。
比如当你周围有一群合适用户时,你可以在纸上画出简单原型。拿着这个简单原型去对真实用户测试,收集他们的反馈。
比如你想为居民提供一项生活服务,先不做任何app开发。先叫上几个伙伴,选一个小区,人工为小区居民提供一段时间上门服务,看下反馈。
比如你想对产品进行大改版,先把核心功能简单做出来,可能很多延续需求都没实现,交互体验也不好。没关系,先看下核心功能是否有人愿意用。
总之,最小可行化产品是实验的最好方式,核心理念在于不浪费,不做错的事。如果你都不能确定方向是对的,那现阶段再多的投入都可能被浪费。
做完实验后,如何衡量我们的实验结果?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
4.创新核算
创新核算太重要了,有了它你才能判断每一次尝试是否收到效果,到底现在要不要转型?创新核算一般有3个步骤:建立基准线——>调整增长引擎朝着阶段性目标前进——>决定坚持还是转型。
(1)建立基准线
我们得知道自己目前在哪,我们产品现实情况是怎样。所以当我们通过最小可行化产品完成实验后,我们需要监测用户数据,知道我们目前真实情况,根据业务不同,关注的数据和反馈并不相同。一个付费产品更关注它的付费漏斗模型:曝光用户——>注册用户率——>激活用户率——>活跃用户率——>付费率。内容型产品关注用户曝光消费转化效率。选择关注哪些数据非常重要,下面单独会阐述。
当我们通过最小可行化产品投入实验,收集到关键指标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基准线。
(2)调整增长引擎朝着阶段性目标前进
当我们知道目前处于哪个阶段时,下一步就是设定阶段性认知目标,不断努力调整和优化增长引擎朝着方向前进。这一幕听起来有点熟悉,像我们定每一年KPI。但如果以KPI的指标衡量产品的实验结果可能出错。因为KPI一般是定总量,譬如总用户数,总使用量。这些指标并非“可执行指标”,不能清晰评估实验的结果。很可能产品优化并没有起到作用,但是由于其他因素,比如产品口碑效应,资本追捧,用户规模取得了增长,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增长归到新功能的效果,从而沾沾自喜。所以应该明确增长模式中真正的驱动因素,譬如曝光使用率,用户付费转化率等。所有的调整和优化工作都是为了驱动因素的提升。
(3)坚持OR转型
当我们竭尽全力优化和推进增长引擎,如果发现业务指标确实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恭喜,证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明显起色,那就应该思考我们的某些关键假设可能是错误的,是时候回顾这些假设,分析之前所有的实验结果,或者找用户聊聊。
找到错误的假设并承认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是工作量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谁愿意承认之前诸多努力都是错误的,团队内部氛围处理不好也会生变。于是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继续坚持,浪费更多成本。更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扭曲部分事实证明之前工作的正确性,反而把团队在错误轨道上越带远。由于害怕面对失败,在发布产品时会习惯性拖延。以上种种需要团队齐心,在面对转型的时候,果断和直接。这些工作在创业公司,由于面临生死存亡考验,反而能更果敢地实施。在大公司,没有生死压力,害怕失败结果,反而形成习惯性拖延,这是大公司文化的建设上面需要客服的难题。当我们到了转型时刻时,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设,进行新的“开发-测量-认知”循环。重新调整增长引擎。
(4)可执行指标和虚荣指标
上文提到了在进行实验结果评估时,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衡量指标,称为“可执行指标”。与之相对的是”虚荣指标“。我们习惯性关注总用户,总收入这些数据,因为它们直观可量化。但是虚荣指标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当你看到总注册用户快速增长而粘粘自喜时,而可能忽略了老用户流失严重的严重缺陷。
当你仅关注总收入规模增长时,而可能忽略到真正核心付费转化率并没有任何提升,只是最近拉新手段起效了。
当你关注业务总使用量增长时,很可能这和你最近的工作没一毛钱关系,只是市场的爆发导致。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出正确的”可执行指标“来进行评估。应该分析业务的增长模式,找出驱动业务增长的驱动因素。譬如内容消费平台,我们希望提高用户总量,总消费规模。真正能驱动这两者提升的是新用户增长率,老用户留存率,内容曝光后的消费率,相关推荐消费比率。那我们的实验就应该针对这些指标优化和评估。
建立信念飞跃式的假设,进行最小可行化产品实验,通过创新核算评估,决定坚持还是转型,由此进入下一个”开发—测量—认知”循环。以上内容就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思路,除此之外再整理一些很值得学习的实践技巧,分享如下。
三.不容错过的实践技巧
1.经证实的认知
我们应该明确,所有的实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假设转化成经证实的认知。就好像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能学到一些知识一样。只不过经证实的认知是通过科学严谨的方式获得的,首先你得有明确的假设,知道为什么要做实验,还要有客观的创新核算,有真正可评估的指标。
每一次经证实的认知都会让我们离正确方向更近一步,这是我们实验真正收获,精益创业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加快”开发—测量—认知”循环,获得更多地认知。这就是企业一直强调快,强调小步快跑的原因。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而是关注实验得到经证实的认知。
2.效率的定义和小批量实验
很多人认为集中时间做大批量的事情效率更高,比如集中精力不受打扰地开发一大堆功能。而实际是这一堆功能可能有价值的没有几个,这样来看到底是高效还是浪费呢?所以我们应该对效率重新定义:效率是以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有价值工作来衡量。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效率是面向系统而非个人的,也就是我们提高的不是个人效率而是团队效率。二是有价值的工作,效率并非看工作量多少,而是看有价值的工作产出是多少。
根据效率定义,就要求我们通过小批量方式实践。即每次只做一点功能实验,这样带来的好处是能尽早地发现问题,尽早得的认知,从而避免大规模开发地浪费。真正地快不是每年一个发布会,发布一大堆功能(苹果躺枪),而是快速发布一个个功能,验证之后,指导之后的工作,保证有价值地输出。这样,我们的工作可能是经常被打断或调整,但确实真正杜绝了浪费。
3.按需拉动
以我们产品实验所需为基准,反向拉动其他环节进行,是一种最精益的方式。当实验需要找小批量用户测试,我们就去找;当实验需要开发一个简单登录,就去开发一个最基础登录模块。按需拉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其实在生活中也可以借鉴,当我们需要某件物品的时候去购买,而不是囤积一堆可能最后被扔掉的东西。当我们需要用到某项技能的时候去学习,往往能学的更投入,并学以致用快速掌握。
4.对比测试(同期群测试)
就是我们常说的A/Btest,找几组一致的用户群,进行不同方案投放对比,观察结果。虽然很简单,但确实广泛地应用在工作中。
5.“五个为什么”和按比例投入解决问题
“五个为什么”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效和完善问题处理方式,但是要在企业中实施却并不容易。当出现问题时,连续往下问五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A现象?(因为B问题);为什么出现B问题?(因为C问题)…这样的尝试总能发现最本质的原因所在。
但即使发现了最本质的原因,并不代表要花时间解决所有问题。按比例投入解决,是精益思想的体现。比如出现了一个BUG,经过五个为什么探索,可能本质原因在于员工培训不到位。但如果只是一个偶发问题,把这个BUG改了就好,没必要因此重建一套完善培训机制。但是类似BUG第二次出现了,我们应该考虑再往下投入更多比例精力解决,比如找这类问题培训不到位的地方,对这类问题针对性培训一次。如果这之后,BUG又出现了,甚至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那我们可能要更深入考虑,是不是重新完善整个培训体系,彻底杜绝。
经过以上阐述,可以了解,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希望深入找到最本质的原因,但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问题影响和频次。在从浅到深的五个层面,投入不同比例精力,以最小代价解决。以上面例子,如果因为一个普通偶现BUG就去重建一套培训机制,实在太过浪费,也很难有说服力。
要在企业内部实行这套解决问题的机制,需要循序渐进和专人负责,因为大部分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并没有追更溯源这么深的习惯,要让大家认可并遵循实施并非易事。但对我们个人处理事务时,却可以借鉴。
四.小结
如何把一本书真正读进去?读完并不代表什么。我理解分三个层次:1.能用自己理解复述出来。2.能把书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起到效果。3.能根据实践效果,自己优化和演进,形成方法论。
我之前做了太多读完书就忘的事情,实在是很浪费。这篇读书笔记,是我读完《精益创业》这本书第一个层次的体现,下一步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阶段。
预告一下,下一本想读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被很多人推荐了,张一鸣说这本书是对他影响最大书之一。很期待,想必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6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