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我被一些刚入行营销行业的年轻人和在营销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炮”们,问了我同样类似的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当下营销这份职业,和我应该从哪个角度提升一下,是不是以前的市场营销知识都落伍了”?
其实每次被这样问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和回答的第一句话都是“营销认知升级蝶变,知识不分传统和新,刚性智慧永不落伍,知识是可以被链接的,只是看你有没有看透这里的排列方式和链接方法”。全球的营销管理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最新市场营销学版本都已经17版本了。并且,老爷子的书的迭代是符合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那么也就是刚性智慧是不落伍的,只是运用和链接时代的方式升级了。举个例子;
营销学中,从制造原点看需求的营销4p,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消费者角度看待需求的4c,是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刘春雄老师前两年提出的新营销的4因素;场景、ip、社群、传播。我们怎么理解他们之间的关联呢?和如何从知识通过理解、感悟、链接变成智慧使用在营销工作中呢。本人是这么理解和链接的。
产品—消费者—场景:
产品应消费者的需求而诞生,也因为解决一个普适性的社会痛点而产生。而这些痛点和需求的被满足形成了交易,交易的背后主体购买者和被服务者均是消费者。而消费者的需求和被满足又是被场景当中所承载的。因为场景承载了不仅仅是痛点和需求,场景背后的逻辑又是产品。场景中包罗万象。消费者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因素。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交易承载地。也更类似零售原理当中的人、货、场。
价格—成本—ip:
价格和成本本身就是交易中产品价值呈现的两个面,一个是从塑造价格的层面,一个是被认证价格的层面。塑造和被认证均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与其说是塑造价格不如更直接地说塑造价值,而价值的被塑造最终归因到品牌的价值,而ip的打造就是品牌故事的塑造与流量的打造。最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定位,从而确定价值背后的消费者的支付成本及最终购买价格。
渠道—便利—社群:
渠道我们都知道是承载交易的通路,渠道中有若干分段承载产品交易的群体,比如我们的代理商、终端,而链条内渠道客户产品的呈现是为了更好更便捷的让消费者购买到产品。实现更近更快。同时,无论是当下的线上与线下的场所,均有呈现产品的场所和人。并且是分段和被定义符号,我们称之为圈层逻辑和社群。而社群背后的逻辑就是链接,更快更有效地链接。
促销—沟通—传播:
促销本身就是通过事件引爆的逻辑,但必须有好的沟通和同步发效才可以达到有效的促进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所有的促销活动从拉动或推动销量的角度来看均是一种与消费者沟通的形式从而打通认知,扩大战果。而被有效地放大与传播。这种传播也是立体的,传播的是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众多产品、品牌故事、消费者的诉求与被定义的故事。所以促销、沟通、传播是营销的综合体逻辑,是汇总了以上所有因素的有心动作,从而发效。
所以啊,知识不分新旧,核心的关键是如何链接过去、当下和未来。如果关联到生活中的话,我们就举个例子:小米的手机是款不错的产品,起初的时候小米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研发手机,使得手机的功能和成本均符合消费者消费的需求,因参与设计,产品应然而生时,固定的粉丝团(社群)均成为直接购买的忠实用户,线上渠道预售,线下渠道实体店体验与购买,凸显了链接与线下场景的体验。通过有效的过程与结果传播,制造参与、秒杀、拼单模式以事件方式推广与销售,无形中做到了传播、沟通、促销。在小米粉心中,小米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脱了产品本身,而是情感与信赖的心智背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