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见习记者吴昊
本届车展的焦点无疑是“智能网联”。要实现这一技术,离不开移动网络的支持。那么,问题来了——汽车的移动网络究竟如何收费呢?
工作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称,比亚迪展区的汽车在驾驶中可以像手机一样使用流量,只需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与手机一样,需要三大通讯运营商提供移动网络服务,因此必须配备一张计费的“手机卡”。这张“手机卡”并非手机上的SIM卡,而是内嵌在汽车内部的芯片。
法治周末记者进行走访发现,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智能网联的流量收费上基本相同,都是在购车后免费提供1年内每个月1G流量,一年后的费用由用户自行承担。
然而,这项费用相当昂贵。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未来,运营商对汽车流量的收费只会比手机的流量费用更高。
崔东树作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芯片与智能手机不同,无法灵活更换运营商,这是首要问题。其次,车载流量芯片市场缺乏竞争,可能导致成本较高。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免费期过后放弃使用车联网功能,转而选择手机提供的导航功能。
崔东树认为,如果收费标准比手机流量费还要高的话,很明显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未来的趋势可能是改善汽车芯片的运营环境,让汽车芯片用户能够享受手机用户的流量套餐等福利,并且实现更低成本的运营环境,从而推动车载互联系统更好地发展。
据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指出,目前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但它们在智能程度上的发展差异很大。钟师认为,如果车载计费芯片用于未来的5G与云端数据交互,它对处理数据的要求将会极高,远高于4G手机芯片。目前大多数的车载芯片主要用于娱乐系统,但它们是否为未来的5G芯片发展做好了准备,目前还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钟师指出,尽管个别厂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终身免费的流量套餐,但大多数厂商选择的是第一年免费、之后自费的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旦免费期过后,具体的收费标准究竟如何,各大运营商尚未给出公开透明的答案。
责任编辑:姜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7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