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场定位曝光,可作为歼-10、歼-16战斗机的“眼睛”,发挥后两者的火力优势。对于现代空战的理解,解放军已经用新的作战模式以及机队规模不断壮大的歼-20,交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现在我们所欠缺的,或许就是一个展现这一成果的机会。
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一名解放军飞行员接受采访时正式透露了歼-20战斗机的战场定位,称该机的主要任务是充当歼-16与歼-10战斗机的“眼睛”和“耳朵”,深入敌方阵线引导这两型战斗机进行远程打击。
由于这种作战模式涵盖了中国空军装备的3种性能截然不同的战斗机,因此有人很贴切的将这种作战模式称为“致命三重奏”。而这里面的核心,毫无疑问是拥有最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同时担负指挥和控制职能的歼-20隐身战机。
中国空军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混搭多种机型的空战模式,主要原因在于歼-20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存在较大的性能弊端,那就是战机的载弹量相对较少以及弹药兼容性较差。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弊端并不是歼-20战斗机独有的,而是隐身战斗机的通病,在F-22、F-35等美制隐身战斗机上也都存在这一问题。
这是因为隐身战斗机为了保证机体的隐身效果,必须要将弹药布置在机体内部的弹舱中。由于机体内部空间有限,因此这些弹舱的体积通常只够容纳4-6枚中距空空导弹再加上2枚格斗弹。
而像美军的F-35战斗机更是连携带格斗弹的空间都没有,在隐身状态下只能携带4枚中距空空导弹。
而这还只是携带体积较小的空空导弹,如果挂载体积更大的对地弹药或是新式大尺寸空空导弹,那么隐身战斗机的载弹量将会进一步下降,甚至干脆无法挂载。
正是由于这种弹舱限制,导致了歼-20虽然拥有不俗的机体性能,但对大体积弹药的兼容性却不如非隐身的歼-10、歼-16战斗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机的作战灵活性。
正因如此,解放军才会采用歼-20搭配歼-10、歼-16的作战模式。因为既然歼-20弹药兼容性差,那就干脆把挂载新型弹药与对地弹药的任务全都丢给歼-10和歼-16战斗机,反正后两者也不需要追求隐身性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机的火力优势。
这样歼-20就只需要利用自身的隐身性能与态势感知能力深入敌方阵线进行穿透式作战,在搜索到目标后通过数据链将目标数据传输给后方,以“A射B导”的方式引导待命的歼-10、歼-16战斗机发起超远程攻击,将敌人消灭在视野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作战模式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歼-20的态势感知优势以及歼-10、歼-16的火力优势,还能够极大地提高歼-20的战场生存性。
因为如果让歼-20执行打击任务的话,那么在战机开关弹舱期间,机体隐身效果会在一瞬间被破坏。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依然有被敌人发现并进行针对性反制的风险。
但如果歼-20可以一直使用“A射B导”战术的话,那么歼-20就可以通过只传输目标数据,引导远程火力的方式将所有目标消灭。像一名狙击手一样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完成打击任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空军的这套作战模式已经相当先进,能够充分发挥出3种机型截然不同的性能特点,但这仍然不算完美。
因为在这套作战模式中,作为“眼睛”的歼-20虽然可以一直保持隐身,仍然有在深入敌后遭遇敌方完备侦察体系时暴露的风险。
而后方待命的歼-10、歼-16也有可能遭到敌方远程防空火力与隐身战斗机拦截的风险。因此,整套作战模式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好在解放军已经探索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依托无人机平台执行这些侦察与打击任务。让歼-20作为歼-10、歼-16“眼睛”的同时,再让隐身无人机成为歼-20的“眼睛”。
此举在扩大整个作战机群态势感知范围的同时,也用无人机的机体撑起一道外围警戒网。敌人想要攻击机群时,必须需要先突破无人机防御网,这可以为后方的有人机群争取反应时间,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作战模式的战术灵活性以及作战效率。
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重点研发双座版歼-20的原因之一,因为双座版歼-20就是为了适应未来无人机空战而打造的。
一旦该机与配套的空战无人机正式进入现役,那么中国空军的“致命三重奏”也将随着无人机的加入变成“四重奏”甚至是“交响乐”。
当然,我们在看到作战模式进步的同时,对于隐身战机的数量也不容忽视,因为对于现代空战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缺一不可的。好在目前歼-20的量产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量产阶段。按照美媒的说法,歼-20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00架的规模,同时该机型的最终生产数量也将有可能接近800甚至是1000架大关。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展示这曲“交响乐”的机会。同时也不知道是谁有这么“幸运”,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一批观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4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