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模式是什么?数据库关系模式是什么?

孔子云“听其言而观其行”,也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不但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那么,这样就够了吗?

听朋友小A说过一个故事,她原来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两人年龄相仿,也是同行,经常一起逛街、聊天、吃饭。后来她介绍这个朋友去了自己的公司,还在同一个部门。成为同事之后,她发现这个朋友完全变了一个人,说话变得尖酸刻薄,事事要和她争个高下,还经常在背后说她坏话。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迅速恶化,甚至到了见面都不再想打招呼的地步。小A不理解,为什么关系转换之后,这个朋友就像变了一个人,原来挺好的一个人,现在怎么那么面目可憎。小A觉得是自己阅历太浅,识人能力不够,没有早些看出来那位朋友的真实面目,要是早点识破,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这个麻烦了。

是小A识人能力不够吗?

其实,可以说“是”,但也不完全“是”。

我在《说说性格的本质&育儿的关键》中说过,人的性格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是人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每个人都是活在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在不同的关系中,必然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脱离关系去评价人,其实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态的。

性格是关系的产物,那么看待一个人也应该将其还原进关系。一个人对待你是一种方式,对待别人可能是另外一种方式。因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个性,而是关系。

那么,你可能会问,我们就没办法真正地看清楚一个人的性格了吗?

其实还是可以的,只不过要放进关系中去看,也就是要观察他和别人的关系模式。一个人的关系模式,其实是有其底层代码的,这个底层代码是这个人最初内化的关系模式——和最初养育者的关系模式(通常是父母)。

心理学家武志红将人类世界的关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力规则,一种是珍惜规则。他认为:权力规则中,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珍惜规则中,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武志红老师的这种分法很诗意,但是我觉得不太好理解,也不够全面。

我发现生活中有三种比较常见的人际关系模式:

一,要不你说了算,要不我说了算——权力模式。

内化这种模式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总有一方说了算,一方是领导者,一方是从属者。

他们对权力非常崇拜,有很强的幕强心理,有很强的的尊卑观念,会积极地靠近强者。面对弱者,通常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强势和冷漠。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会害怕被强者抛弃,表现得很顺从或者很卑微。争权夺势、恃强凌弱、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多出现在内化了这种模式的人身上。他们通常只看得到权力,而不是权力背后的东西。他们中积极进取的人,会去争取权力本身,即使在一个很烂的系统里(比如快要倒闭的公司),仍然能看到很多人争权夺势,而不是跳出系统或者解救系统。他们中消极被动的人,常常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崇拜权威,拥护权威,凡是权威说的都是对的,他们照做执行就好,他们很少去反抗,也很少去反思,他们常常乏味而缺少创造力。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关系模式只会出现在社会领域,其实不然,在家庭中也很常见。在我国传统封建思想里,就有很多这么模式的体现,比如三纲五常、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大家长制,愚忠愚孝等等。说白了,就是一方具有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事情必须由他说了算。

在现代家庭中,明显的权力模式可能很少见了,但隐形的权力模式还是有的。比如婆婆和儿媳的战争,多是因为婆婆不想放权。比如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做主,孩子反抗,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再比如PUA,一方不停的抬高自己和贬低对方,使得对方自卑而怯懦,进而不敢离开自己,不得不听从自己。

权力模式中,获得权力的一方,显得高高在上,另一方只能围绕他的感受和需求而存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只允许一方的主体性呈现,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但其实迷恋权力本身的人,常常很难获得权力。因为权力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对资源的控制权。如果你不是刚好含着金钥匙出生,就不可能凭空获得权力。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迷恋权力的人,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最后连家人可能都离他而去。

二,别人好就意味着我不好——争输赢的模式

内化这种模式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他们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别人好就意味着我不好,所以我不能输;我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不然我就会失去一切;生活就是一场比赛,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只要他们感受到威胁,就会随时随地的开启争输赢模式。他们是嫉妒心最强的一群人;如果有人和他们意见不一致,他们就会争论不休;如果有人夸赞别人而不是自己,他们会立即开始争夺注意力,或者诋毁被夸赞的那个人;他们会不停地表现自我,争取关注;在竞争中他们会非常努力,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

其实,小A的朋友就是内化了这种关系模式的人。她和小A成为同事之后,感受到看威胁,才开启了这种关系模式。

具有这种模式的人,就是我们常见的有很强竞争意识的人,他们很怕输,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也非常优秀。但是他们很难与人合作,比自己强的人,他会嫉妒;比自己弱的人,他会看不起。他们可以会成为耀眼的员工,但很难成为好的领导者。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常常不稳定,会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来回摆动。

可以看出来,争输赢的模式,也是只允许一方的主体性存在的关系模式。关系双方只关心“我是否能赢你”,而不关心对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内化这种模式的人,多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拿他们和别人比较,总是夸别人家孩子,贬低自己家孩子造成的。他们从小就认为“我不能输,我输了就意味着我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再爱我了”,这反映了他们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

这种关系模式,无论在职场、社会、还是家庭中,都很常见。

比如管理学中有一个“套娃现象”——武大郎开店的现象,一个比一个矮。说的是很多管理者倾向于招聘不如自己的人,而不是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害怕自己被比下去。有一句话说“穷人相互拆台,富人相互搭台”,其中穷人相互拆台,其实反应的就是一种争输赢的模式,别人好就意味着我不好,所以我也不能让别人好。在家庭中,有些夫妻双方凡事总要争个对错输赢,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不能输,我输了就意味着我不好”的一种不安全感。如果一方可以放下争论,去抱抱对方,对方也就能很快从这种不安全感中恢复过来。

三,你好我也好,一起合作吧——合作互赢模式

内化这种模式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我有这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你有那方面的优势和资源,我们来看看怎样一起合作,变得更好吧。

拥有这种关系模式的人,在社交中一般会表现得比较自信,因为他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也没有输赢的观念,他们只想很好的呈现自己的特质,同时发现别人的特质,进而促成合作。他们内耗会很少,发自本心地去欣赏自我和表达自我。同时也会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也能发自本心地去接纳别人,他们不害怕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因为个性和差异正是合作的基础。在他们心里,关系是平等的,双方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影响、相互倾听、相互陪伴。关系双方应该同时存在,而不是失去一方,因为失去一方就无法将合作效益最大化。

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关系模式,关系双方都会比较舒服,关系也会更持久,更有活力。同时也是最符合人类社会关系本质的一种关系模式。因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分工协作”,人类正是拥有协作能力才得以成为万物之王。内化这种关系模式的人,会有很好的领导力,最终也会成为很好的领导者。

很有意思,迷恋权力的人,很难获得权力,拥有平等观念的人,却常常拥有更高的“权力”。等有机会,我们专门讲讲“领导力”和“权力”的不同。本文篇幅有限,不再展开。

以上是我个人总结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关系模式,还有没有别的关系模式呢,也欢迎您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2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