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析_大学生创业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析论文_

大学生创业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析_大学生创业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析论文_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孵化及创新人才培养等为主要任务,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

作为高校科技成果的“出海港”和创新资源“聚集地”,大学科技园起着连接高校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促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份独特优势,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在提升服务校企能力的同时,推动大学科技园自身升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大学科技园面临的必答题。

大学科技园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科技园承担着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职能,而校企合作是实现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大学科技园是校企合作项目的承载地和聚集地,具有服务学校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科技园的主要产品是“高科技企业”,而校企合作转化项目是科技园高科技企业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四,促进校企合作既是大学科技园反哺学校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科技园、高科技企业三者相互需要、相互支撑。高校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设备,需要科研经费来支持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同时需要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大学科技园拥有创新创业载体、创孵基金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需要的是可转化成果项目和高科技企业;企业能够提供资金、市场和就业机会,同时需要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和实施创新发展的场地。

大学科技园能够很好地汇聚三方资源,解决各方诉求,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天然良田。

大学科技园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

1.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当前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模式,即科研人员自己成立创业公司,实施成果转化;

二是成果转移模式,即高校将科研成果或知识产权作价转让或授权给企业实施转化;

三是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模式,即企业与高校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或定制开发;

四是人员引进模式,高校将企业高层次人才引入到校内担任产业教授,企业将高校老师柔性引入到企业开展创新研发。

2.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校企合作实践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是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高科技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是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占地面积460亩,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引进和培育集成电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完整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专业园区。园区自2016年首期建成投运以来,立足自身优势特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具体有如下几种方式:

1)校企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校企共建的跨学院、跨学科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具有体制机制健全、灵活、高效,各类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特点。

2019年,为发挥校企双方各自资源优势,提升双方在学科、人才、资源等方面合作水平,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园区企业成都易信科技100%持股的母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思特奇未来信息科技联合研究院”,该联合研究院在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易信科技同时挂牌,研究院首期合作期限为5年,北京思特奇分年度提供一定金额的科研经费,双方共同开展科研公关和课题研究。

2)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

校企联合实验室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导高校院所优势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有助于学校加速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提供基础条件和实践基地,同时可为企业提供直接上岗的优秀人才及技术支撑。

园区投运以来先后有申威科技与电子科技大学、远望科技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依托联合实验室,开展课题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3)人才柔性引进

所谓柔性引进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被引进人到所在引进单位开展一定时限的工作,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有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

园区及企业柔性引才的主要形式有高校聘请企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或者兼职教授,企业评聘高校教授/教师担任技术顾问等职务,高校教师兼职自主创业等。

目前,园区先后有成都聚利中宇公司总经理受聘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四川贞迈智能聘请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担任技术总监等。与此同时,园区成立至今,先后有20余名高校教师成立公司兼职开展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工作。

4)联合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校、园、企人才合作的典型做法,即三方组织在校学生走进园区和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和实践训练。目前,园区在实习实训方面开展主要有暑期学校、人才直通车、生产实习三种形式。

其中,“暑期学校”由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各子园区协作承办,每年暑期进行,主要形式为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园和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流程,帮助学生解企业运作方式。

“人才直通车”是由科技园牵头,联合园区企业和学校对口专业的学生,定向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学习,与企业负责人、相关校友交流创新、创业、就业等经历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过程,给学生就业、择业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产实习”即每年由科技园收集园区企业生产实习岗位需求,并将其输出给高校,由高校选派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提供一定的实习津贴。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和学生了解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反向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以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直接对接后备人才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提前锁定部分优秀人才,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人才招聘问题。

5)校园专场招聘

校园专场招聘即由大学科技园统一组织园区企业赴学校开展园区企业专场招聘。一般每年分春秋招两次。2020年以来,园区不断创新招聘形式和组织方式,扩大服务的院校和企业数量,现联合未来校招等专业机构组织成渝地区高校巡回校招,帮助入园及意向入园等相关企业畅通校招渠道,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成功率。

问题与建议

1.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园区发展和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推进,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成本较高。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建立一个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需要企业向学校提供上千万元的合作经费,只有少数大企业才能支撑如此高额费用,而大学科技园以孵化型中小企业为主,付费能力有限,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这种多维度深度合作自然难以广泛推广。

二是校企人才合作程度尚不深入。高校人才培养注重的是通识教育,在专业化、实用化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当前校企人才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实训阶段,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可正式上岗,增加了企业时间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

三是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大学科技园的企业主体,他们付费能力与议价能力有限,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大学科技园给予帮助。同时,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更能发挥科技园的桥梁作用,更容易获得投资等商机。因此,科技园应该通过校企合作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

2.几点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招大引强,做大合作基数。大企业拥有付费能力和创新需求,能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和市场,同时也能为科技园带来产业链吸附效应、贡献产值和税收。

因此,大学科技园除做好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之外,需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招引,进而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园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园区不断升级。

二是整合资源探索开展产教融合,着力提升校企人才合作深度与水平

作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大学科技园应发挥资源集成优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并逐步向共建合作专业和产业学院方向发展,使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校企人才合作深度与水平。

三是因企施策,推进差异化合作。引导和帮助不同量级的中小企业依据自身需求和资金等资源支撑能力,采取差异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比如,可协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横向课题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解决创新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科技园除提供基础服务之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孵化资金的方式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共享发展收益。

本文作者 | 陈万象

成都科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1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