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乡日报
从小我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您想过为什么吗?难道只是因为滔滔黄河水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问题?答案当然不仅于此。
就比如新乡这个典型的黄河流域城市来说,首先,黄河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物产:延津小麦、原阳大米、黄河大鲤鱼等等,让这里的人们吃得饱、吃得好;同时,黄河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共工治水” “ 刘大夏筑堤” 等人物和故事滋养了一代代新乡人思想和灵魂。
您可能想象不到,就连最不起眼的黄河泥,千百年来也一直丰富着孩子们的童年。今天,咱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在新乡流传了千年,用黄河泥制作的民间玩具——陶模儿。
啥 是 陶 模 ?
陶模儿古时称为“磨喝乐”,兴起于宋代,自古便作七夕节供奉的祭物,同时也是孩童手中的玩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 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陶模儿在民间又叫“泥模”,是用泥土烧成的一种民间玩具,通俗点讲就是小孩子们用泥巴做玩偶的陶制图画模范(本指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型),类似民间制饽饽的食磕子(如月饼模具)。
各种类型的陶模儿
陶模儿的体量与小孩子的巴掌差不多大小,有圆形、瓦片形等不同形状。所谓玩儿法,就是掏摸儿手艺人用阴刻(凹)、阳刻(凸)、浅浮雕等多种形式作成图画,烧制成型后,孩子们可以用泥往里面翻模出各种形象。
陶模的创作内容十分丰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形象、曲艺杂技、花草植物、飞禽走兽、吉祥图案还有汉字等等,都是模具图画题材形象的来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印陶模也如同翻制自己喜爱的“百科全书”。
陶模儿在被儿童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的启蒙作用。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面貌。
新 乡 的 陶 模
在新乡古代方言中,陶模儿的模字在不读mo音,而是发音类似于men,加上尾音的儿化音,类似于解闷儿中men的儿化音,是十分具有新乡地方特色的发音,读起来趣味十足。
查阅历史发现,河南地区陶模发展比较好的只有开封和新乡。为啥是这两个城市?开封自不必说,曾经的汴梁,首都般的存在。
而新乡作为中原重镇,在历史上各时期人口都非常集中,尤其是在宋代,南隔黄河与汴京(开封)相望,还有大运河带动经贸往来,城市经济繁荣,也成为了陶模儿发展的兴盛期。历年来,新乡市文物发掘过程中,在城里十字宋代遗址和卫辉、获嘉等诸多区县都出土了大量古代陶模儿。
有意思的是,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玩具,陶模儿一般不会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古墓中,倒是在古人的“生活区”,如垃圾堆附近很是常见。
陶模儿不是新乡独有,但新乡的陶模儿的数量却相当庞大。新乡地区黄河故道沉积了千年的黄胶泥,给手工艺人们提供了创作的无限可能,也孩子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玩耍的条件。
大多数人凭感觉认为,黄河泥沙只有松散的、颗粒状的。其实不然,据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老辈人说,黄河水退去后,在表层留下一层泥质,非常有粘性,类似于小米粥晾凉后的米油——都是精华。
黄河流域特有的胶泥质地细腻、粘性好,带有浓厚的黄河气息,经过充分发酵,烧制成型后,即便历经风雨也不褪色、不皴裂,这些特质成就了新乡陶模儿。
从大地的怀抱中取回黄胶泥,经过揉搓、定型、刻画、烧制,不起眼的一团泥巴犹如凤凰涅槃,重生内涵丰富为“陶模儿”。
不同时期的陶模图案和形象也有很大差别,各类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简单的造型寓意着复杂的境界,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新乡儿女的生活状况。比如:金元时期新乡出土的陶模儿图形出现了游牧民族的“战马”,民国时期的陶模开始有了“大炮”,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东方红”等元素……
陶模展示——宋代
陶模展示——金元时期出现游牧民族的“战马”
陶模展示——清朝民国时期出现的“大炮”
陶模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东方红”“五星”元素
从前,没有商场超市。孩子们购买陶模儿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沿街叫卖的挑货郎手里购买;二是等到定时定点的集会上,在陶模儿艺人的小摊儿前挑选。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差不多两分钱就能买到一个,换算成现代的价值也就是几十块钱,一般家庭的父母也乐于给孩子一份“小满足”。即便有些买不了陶模的孩子,用泥土从别人的陶模儿里翻模出一个“形象”也足够开心一阵子了。
新乡老君庵庙会
传 承 与 弘 扬
陶模儿传承千年至今,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更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玩具一直以来都备受孩童喜爱,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新乡地区依然有庞大民间持有量。
如今作为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李源鑫,打小儿就和陶模儿有着不解的情缘。
李源鑫的祖宅在新乡市城里十字,祖上传承下很多旧时的陶模儿。他从儿时起就有收集陶模儿的兴趣,迄今为止收集有宋、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各时期陶模儿近300多件。
在李源鑫的儿时记忆里,卫河从新乡市内穿行而过,孩子们玩陶模儿取泥巴很方便。小伙伴儿们凑在一起,比陶模儿上谁的故事多、比谁讲得好、比谁做的多,玩闹中也长了不少见识。
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画片、玩偶、游戏机……等一代又一代新兴玩具相继出现,使陶模儿逐渐消失在现代孩子们的童年里。
如何让在新乡流传了千年的陶模儿继续焕发生命力?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李源鑫开始了他的传承之路。
李源鑫《又见满月》陶模儿月饼作品
2018年,李源鑫陆续开始产出陶模儿相关的文创作品,同时,又为陶模儿项目申报非遗的相关工作,并在2021年成功申报新乡市牧野区非遗项目,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
陶模儿制作步骤简单:和泥、成型、刻画、烧制即可,但是要达到“传世”的标准,那就要求陶模儿手艺人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美术功底和创新意识,目前新乡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于是,李源鑫用陶模儿做纽带,走近青少年、走入大学校园,让后辈们先从精神上得以传承。
陶模儿工艺传承进校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的关键是让更多后人知晓了解,参与践行。
1.展览研学——流动博物馆
甄选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优秀作品,形成“流动博物馆”开展展览活动,配合新乡市博物馆和新乡各中小学校进行研学教育,传承本地文化。
2.产品开发——益智文教玩具
以古代陶模儿为基础,在图形上进行现代创作,融入时下流行元素,如社新乡建筑、新乡历史人物等内容,形成适合当前青少年群体的流行文化产品。保留传统形式,结合新型材料,如锡、香沫等材料,使陶模儿更健康更时尚的在青少年中传播。
新乡陶模儿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近几年,随着国家“文化振兴”的政策的提出,以及河南省“文化强省”决策的落实,乘着黄河文化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陶模儿这一历史文化资源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模儿文化一定会在新乡焕发新生。
【 其 他 “ 模 儿 ” 】
其实除了陶模儿,生活中的“模”还有很多。
比如,用铅笔描硬币,大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几乎都玩儿过。拿一张纸覆盖在硬币上,然后就可以开始描了。
因为硬币上面高低不平,有一种类似于拓印的感觉,等到硬币的图案慢慢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当然纸不能太厚,否则印出来的图案效果不好。
小时候最喜欢拿铅笔描5分硬币,为什么是5分硬币?因为它最大,描起来图案更大,而且很有凹凸感。
为什么不拿1元硬币?那是一笔大钱,攒不到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移动支付手段层出不穷。生活中别说硬币,大额的纸币也很少用到了。拿出手机扫一扫,钱就花出去了。
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模儿”的内涵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其他载体重现。
比如孩子们都爱的橡皮泥、太空沙,每套玩具里都会配送一些卡通形象,数字图案等模具,作用除了娱乐也有一定的学习启蒙作用。
千百年来“模儿”的形式与时俱进,其内涵始终一脉相承。如今,“模儿”还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加工、工业铸造等行业。总之,“模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结 语 】
“模儿”其实与人们民俗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这些“模儿”形象中的民间语言,这些故事中关于正直、守信、责任的朴素道理,对于成长中的孩童来说有莫大影响。它不只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插图,不只是儿童识图、识数、辨色、会意的教材,更是一种民间文化启蒙与传承的精神纽带,让文化的根更扎实,生活的步子更沉稳坚定。
如今,咱们新乡的“陶模儿”将要在这个时代再次起飞了。我们可以畅想,未来孩子们在玩变形金刚、芭比娃娃之外,也能团团泥巴、扣个陶模,感受自然的水和泥土,感知鲜活的历史和过往,了解我们民族里那些了不起的英雄形象和动人传说,在我们民族盛大的文化空间里体会人的情感与生活的滋味,这样的童年也许会更丰厚,这样的成长会有更绵长的力量和心灵的滋养。
陶模儿,是文化的启蒙,是悠长岁月里一个温暖的起点,是一缕不变的乡愁记忆;未来,也许还将是新乡这座城市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来源:相约新乡
作者:李国强 杨杨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shi6.com/16247.html